•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师风采 > 齐鲁名校长 >
  • 齐鲁名校长——阎志清
    发布时间:2018-05-10 13:49          作者:admin          来源:齐鲁名师网         阅读:

    blob.png

    阎志清,高级教师,齐鲁名校长培养工程人选,青岛市首批名校长,青岛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长期专注于“五指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倡导“识人适性,各以类进”、“用整个的生活做整个的教育育完整的人!”

    办学如治水 ——谈当代校长办学的“顺势而为”

    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情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么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这是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中的一段话。他从学生精神宣导的角度阐明了学生教育工作“宜疏不宜堵”的观点。掩卷细品,这一观点对于今天校长的办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

    办学恰如治水,校长着实应当学会“顺势而为”。只有恰当的“顺势而为”,才能应势而上,进而有所作为。办学的“顺势而为”,恰似治水之疏而非堵。只有浚其泉源,方能源远流长。即要在深入解读学校的前提下,充分弘扬自身优势,直面问题并找准符合自身特质的发展思路,进而奋发为之。

    一、树立“基于自身个性与问题解决”的治校观。

    学校发展需要动力,这个动力就在于问题。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愿景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要带动学校向前发展,就应该基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校长,要清醒的认识自己学校的家底,如具备怎样的优势、怎样的不足,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等。只有搞清楚这些基本的问题,才能够从源头上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找到合适有效的策略,用治水一样的办法,疏导开去,顺势而为。例如,山区的学校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双挥,做中体悟。通过丰富的乡土实践教育实现“做中有乐,玩中有学”。临海的学校,则可紧密结合海洋资源,以海洋教育为抓手全面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从而引领学校走上一条特色优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这是“生活即教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正是这个道理。

    近些年来,“特色”之风迅猛兴起,这是培植优质教育的需要。但办学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应该具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它的形成取决于校长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时代变化、师生状态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由此形成的办学理念和相关的文化追求,必须体现在全校师生各自的日常教育实践中。这种文化个性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要深深植根于学校所处区域浓厚的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富有自身特质的学校文化个性。石老人小学是一所临海的学校,学生多为渔民的后代,海洋的精神和情怀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石小学子。于是,学校确立了“有教无类,尊重差异,扬长补短,育成其所”的办学思想、“守正出新,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并以“方寸海纳,至爱尽责”为校训。既挖掘了自身的海洋特质,又提炼解读了古老的“石老人传说”的情感精髓,准确的凸显了石老人小学作为一所海边学校的特质与属性,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脉搏和谐共生。

    可见,实现学校优质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找准了符合自身特质的发展道路。也只有顺应学校自身的传统与现实,才能使学校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当然,文化个性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扬弃、励志图新的过程。就一所学校而言,其个性特色不在于特什么,关键在于挖掘“特”背后的教育元素,让学生气质、教师素养均从特色中得到提升,其生机与活力也恰在于此。

    二、树立“基于学生研究和自我完善”的教师发展观。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功夫在课堂。就学生个体而言,由于他们的先天生理与后天教育情况各不相同,致使彼此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因此,学校要从每个儿童的实际出发,认清差异、尊重差异并善待差异。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就其个体发展而言,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并能够弘扬自身的个性优势,是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鉴于此,我校实施了基于学生研究与教师自我完善的专业发展策略。

    一是开展基于教师自身教学改进的有效教研。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有效的校本研修一定是根植于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根植于课堂中产生的困惑,一定是来自老师们的思考,一定是能够在研修后对老师们有帮助有指导并在以后发生问题时能运用的有效方法。学校把“开展自已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研目的,着力通过基于教师自身教学的反复有效诊断与改进,真正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是实施基于学生研究的教师专业指导。陶行知说:“想有好学的学生,现有好学的先生。”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本途径是“做学生研究”,这是教师最根本的“好学”所在。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的强调教师的发展,应该是教师因持续不断的研究学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有益于教师的真实发展,更是师生与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发展。通过研究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兴趣、习惯以及家庭等情况,我们展开了全面而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并总结出了“从兴趣点找‘妙方’”、“感恩学生,从说‘你好’开始”、“请端把椅子给学生”、“不要给孩子带刺的礼物”、“读懂学生从换位体验开始”等多条教育妙招,效果十分显著。

    作为校长,我最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各种各样的需求。我校一直坚持开展以“关注学生需求”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引领教师从“了解、回应并满足学生需求”三个层面来研究学生,找到自身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准确地为自己做出发展规划,变“被发展”为“发展自觉”。学校则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诉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竭力发展。

    三是树立“顺应学生天性”的育人观。

    陶行知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做合一’。”在我们看来,不但学生要“做”中学,教师还要“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的在“做”中争取进步。当然,不论怎样的“做”,都要以顺应学生天性为前提。  

    1.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生。

    现代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来设计教法,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并得出结论。我校倡导的“五指生态课堂”,即“有生命、有情感、有智慧、有问题、有动态生成。”它凸显的是课堂教学的五项特质,犹如一只手,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是和谐共生的一个整体。课堂教学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元、多层、多向、多群互动的状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去看、去描、去画、去想、去说、去演……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思维得以发散开拓,学生获得真实自然的成长。

    2. 丰富学生课程学习经历,奠定做人之

    过去,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分数的高低。但是今天,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在学得扎实有效的基础上体验主动学习带来的愉悦,真正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产生一种对学习、对发展的追求和向往。

    我们是这样思考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像阳光一样照射到每个孩子身上,让每个孩子在自主选择中不断弘扬个性、主动的发展。

    那么,除了有共性的国家、地方性课程,还应该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加以补充和支持,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必须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宽其学习领域,培养其在学习方面的广泛兴趣,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04年秋,我在学校开始尝试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明确了课程建设的三个原则:一是全员性原则,即面向每一个学生,人人参与;二是多样化原则,即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程菜单,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三是选择性原则,即赋予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其快乐的自由发展。学校开办的“五彩学堂”的课程均是在充分调研学生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配置的,即学生“点菜”,教师“配菜”。学校将“服从学生发展需要”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凡是本校教师不能承担的专业课程,均由学校外聘师资,全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目前,“五彩学堂”涵盖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文学五大类别的课程。自开办以来,学生的参与率100%,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生活技能,营造了一种“来玩来学来创造”的良好成长氛围。电脑小达人、玩转橡皮泥、武术、空竹、海贝世界、国际象棋、Smart海洋实验……我们希望学生在五花八门的课程尝试体验中,学会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取向与潜能所在,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起点,甚至一生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的走下去。

    3.拓展课堂空间,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壁

    所谓“社会即学校”,就是要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体,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紧密地呼吸在一起。

    如我们组织学生走上海事执法船,了解海洋权益知识和执法人员巡视黄岩岛的故事;到沙滩上举行放风筝比赛……看着孩子们在细软的沙滩上撒着脚丫子跑的不亦乐乎,我们更加坚定: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的广阔天地,在社会实践中采撷生活的芬芳,是我们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4.纵向评价是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动力。我校实施的“五指争星”发展性评价体系不仅设有若干颗基础星、层级星,还大力倡导学生自定星,搭建了多条自主选择的立体交叉式的纵向攀登路径。我们希望帮助每个孩子选择适合的方法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希望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孩子们都找到自己的“增长点”,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会成为一个崭新的“激励点”。

    学校专门设立的“自选星”,就是关注了特殊学生的特殊爱好与特长。我们认为,让每一个的孩子施展才华,就是尊重差异,就是以人为本。当这种理念深入学生的心里后,他们在学校里就有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感,也就有了自由创造的动力。

    5.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的立场就是教育的立场,更是校长办学的立场。在学校里,来自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被我们赋予一个极高的位置;孩子们的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作品被看做是未来专家的作品而得以鼓励与展示;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成了老师们的共同追求。

    ——为了让每个学生坐得舒适并保持较好的读写姿势,学校定期为学生调整课桌椅的高度。全校宣传栏的高度不在唯一,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平均身高确定。为了让学生的书包和衣物放得下,学校专门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书包橱。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学校做主人、有自由、能舒展,我们专门出台了《石老人小学学生权利》,从制度上给与充分保障。

    ——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我们在班级中实施了班干部轮换制和班级岗位体验制。不仅打破了班干部“终身制”的传统模式,还使每个学生拥有了多重角色体验。在学校层面,我们实行了学生自治制度。通过学生自定岗位、自愿报名、自主招聘、自定规则、自我评价,辅导员适当指导,让管理不再受到教师的绝对控制,也不再只是优等生的专利,而是人人有机会,人人长才干。

    ——为了让每个学生“六一”节快快乐乐,我们依据“孩子喜欢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的原则,实行了“我的节日我做主”。 六一节这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响彻了整个校园。很显然,自主才是快乐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唤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快乐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

    ……

    如此等等,我们愈发认为,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就是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想到多少、做到了多少、学生进步了多少。同时,我们力求通过创设种种“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 的“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与“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个性完善”,用儿童的“整个生活”做“整个的教育”,引领儿童做“整个的人”

    卢梭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显然,办学恰如治水。只有通过科学的“顺势而为”,才能找到学校最适合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持续的优质发展,最终让每个孩子符合自然天性的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教育家办学”是时代的呼唤,担当起教育现代化的重任是当代校长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十余年的校长工作,使我愈发认识到:办学的过程就是校长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过程。校长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的问题。所谓“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校长,只有将自己的双脚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只有全身心的融入学校,才能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的不断成长,从而在通向教育家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如果说,有怎样的校长就能造就怎样的学校,那么,有一批教育家型校长,就一定能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